查看原文
其他

【评审回顾】随遇而生、因时而变|2020全国第一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评审活动成功举行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2020全国第一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评审活动在东南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竞赛的主题是:随遇而生、因时而变,突出强调建筑师主导的建筑形态设计的绿色内涵和设计创意。通过对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生态要素等)和城乡建成环境的利用和调节,在创造适宜的行为活动场所的同时,控制耗能空间、缩短耗能时间,从而达成良好的建筑空间性能与低能耗代价的双重目标。竞赛自上线以来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共收到参赛作品404份,其中学生组299份,职业组105份。


- 现场评审 -

本次竞赛评选由评委会主任崔愷院士主持,评委会副主任王建国院士、孟建民院士以及评委韩冬青、孔宇航、雷振东、刘东卫、梅洪元、倪阳、钱方、沈迪、宋晔皓、叶青、张悦参加了评审活动。

上午,竞赛主办方之一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首先汇报了评选活动相关准备工作情况,紧接着评委们对全部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评选和投票,筛选出专业组33件,学生组33件入围作品。


下午,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了第二轮评审,评委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分别评出职业组和学生组的第一名(1名),第二名(3名),第三名(9名)和第四名(20名),并进行了现场点评。



评委们结合本次作品情况进行了现场研讨,充分肯定了举办绿色设计竞赛的意义,并希望将其作为常态赛事持续举办,以引发行业对于建筑师牵头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大家对于如何评选优秀的绿色设计作品也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 评委观点 -

崔愷,评委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作为竞赛获奖的前面几名作品,必须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是要具有前瞻性,不论是从挖掘设计问题的角度,还是对问题的分析与回应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第二应关注解决问题中更多的、创新的可能性,看有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解决策略和设计路径;第三作为建筑设计竞赛,成果图纸和设计作品均需要有较高的完成度和设计品质,这是必备的也是参赛者设计素养的重要体现。


王建国,评委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个绿色建筑竞赛,应该比常规构思有更多绿色设计方面的思考,尤其是学生作品,可以不面面俱到,鼓励独到的想法。绿色建筑竞赛选取的建筑类型最好有一定的规模和设计的复杂度,这样才能凸显系统处理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高层建筑和具有明确使用功能的社区改造可以多关注一下。


(孟院士在线评审)

孟建民,评委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代表了评审组各位评委们的价值导向。

第二,在评选的时候,很多毕竟是学生作品,不能求全责备。

第三,要看思路概念有无启发。第四,对人的关怀要关注,避免简单的措施导向和思路僵化。建筑创新点可以体现在气候响应上。


韩冬青,评委会委员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当时给出“随遇而生,因时而变”这个主题一方面就是想强调建筑与环境的适应和调节关系,包括宏观的地域自然特点,比如气候,微观的地形地貌和场地条件等;另一方面又鼓励有时间维度的思考,建筑在季节、昼夜的周转中其实有着不同的存在状态,空间使用本身也会有许多随时的变化。绿色的概念包含了随空间和时间而顺变适变的内涵,由此能够在塑造适宜的场所的同时,达到压缩用能空间和用能时间的目的,从而摆脱过度依赖设备的状况。

孔宇航,评委会委员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空间素养+建造逻辑”:参赛者的建筑素养和基本功非常重要,设计师主导的绿色建筑,应反应设计形态、空间布局、使用方式等对于建筑环境的贡献;同时,建构逻辑也非常值得关注,方案本身的平面、剖面所体现的建造原则是绿色概念表达的重点位置,竞赛方案应在这些建筑界面反映出绿色设计的奇巧构思、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使用。


刘东卫,评委会委员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竞赛作品应紧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得主要矛盾变化与实践反思,明确导向性与价值观指引。

首先,应关注城乡人居环境和社会民生领域、尤其是“量大面广的”普适性建筑的更可持续的未来方向。

第二,应着眼在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意义。

衷心希望广大建筑师针对中国城乡建设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加快绿色建筑设计与产学研融合,推进未来建筑设计与产业化技术创新发展。


倪阳,评委会委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第一,应该用建筑空间去演绎绿色设计,而不是以建筑为载体附加很多的节能技术。

第二,概念方案的切入点应有一定的启发性,手法具现代性。


沈迪,评委会委员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本次竞赛主题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建筑师对待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态度和方法。希望参赛者从建筑学自身意义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绿色生态问题。从参赛作品来看,大部分参赛者都紧扣主题,用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被动节能的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性能,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所以,在评点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参赛作品在建筑设计与绿色生态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建筑空间和形态表达上的完整性与创新性。


叶青,评委会委员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先,建筑的选址要合理,基地不能选择在禁止建设的生态保护区。

其次,绿色建筑本质上是对生命平等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注。健康性、全龄友好和生物多样性也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一样是设计考量要素。常规设计思维常从立意出发(要建个什么样的楼)建筑形式开始,而绿色建筑设计是从环境适应性入手(该如何建对环境影响最小破坏最少),所以共享开放非常重要。尽可能让空间在城市中开放连接,精准精细化足时使用空间。因此,可变空间和支撑未来共享生活方式的设计创新很有价值。

第三,技术的可行性在方案阶段需要用模拟,验算来佐证,而非仅仅是概念想法。最后,获奖方案的类型代表性也很宝贵,比如从高密度综合体、既有改造、民居、未来建筑等方面探讨解决方案。


雷振东,评委会委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第一,前四名获奖作品(一二等奖)必须保证在整体优秀的基础上创新特点鲜明,不能有基本的瑕疵,因为它们最受大家关注,最代表本奖的水准。

第二,前四名作品的选题不能太特殊,要关注民生工程,要有创新推广价值,否则有为竞赛而设计之嫌。

第三,一个设计竞赛作品不是绿色技术的堆砌,而应是突出适宜性,凸显关键创新技术,引领启示行业同仁。


梅洪元,评委会委员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第一,关注绿建是当下共同的认识,在学生组专业组都可以见到许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很兴奋,感受到了绿建领域的进步。我认为评审中应更多关注那些在整个设计中融入绿色意识绿色方法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二项绿色技术的应用,从关注技术走向关注设计、关注效果、关注创新。

第二,毕竟是专业竞赛,所以也要关注一下作品的建筑学表达,应是美的、有特点的、具备融入绿色的各种类型性特质的作品。

第三,避免一稿多投现象,要选出那些真正基于绿建的好作品。

钱方,评委会委员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各位专家的意见我基本同意,这里不再赘述。补充两点:

一、无论学生组还是专业组,考虑建筑介入环境的复杂特征,评审时还应着重关注设计作品的在地性、协同性、系统性;

二、评审结果应避免出现以良好的动机出发,却因观念偏差及采用措施不当带出负面效果的情况。


宋晔皓,评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SUP素朴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本土的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中国本土地域特点,重视不同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挖掘。另一方面需要面向未来,依托建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探索未来绿色建筑可能的整合解决策略。
地域和气候特点是紧密关联的概念,很多农耕文明试错(trial and error)的建造方式和构造特点,值得重新发现其对于当今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发价值。
面向未来一方面是各种模拟软件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建筑师进行预决策,尤其是今天的建筑学学生,应该把今天的软件模拟工具作为基本工具。另一方面是选题可以展望未来,聚焦未来发展中可能面对的建筑学问题。

张悦,评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根据竞赛主题的要求,本次的优胜作品首先应当明确阐示如何实现“时空适应”,须对建筑所处的地域气候条件以及建筑自身的使用运行变化等有所分析、有所应对。

同时作为一项建筑设计竞赛,“适应”的方式宜更多从建筑形体空间塑造的视角来开展, 使得“绿色”更有效地与“设计”形成前期融合与整体协同,也为“设计”提供更强的科学支撑与创新动力。


- 入围作品公示及颁奖 -

为保证竞赛获奖作品真实有效,现对入围的专业组33件,学生组33件作品进行公示(点击组名可了解详情)。公示时间为2020年9月30日至2020年10月15日。最终确认无异议的作品将在中国建筑学会年会-“随遇而生,因时而变”-绿色建筑设计论坛”上颁奖(10月29日深圳)。

(注:根据竞赛学术活动规定,作品版权归举办方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使用,如有转载或合作需求欢迎咨询)。

摄影:钟旻
以上由“中大院”和“建筑技艺杂志”公众号整理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